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农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研

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新思路[1]。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和声像等多种知识结合起来,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直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新思路[1]。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和声像等多种知识结合起来,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内容,并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3]。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4]。

1 农林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线上教学优势的体现很多教师虽然开展了线上教学,但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授课在互动设计、效果反馈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只是把线上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的翻版,导致学生并不认可、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如何挖掘并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重构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线下教学的消亡,而是线上和线下围绕教学目标的分工与互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仍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主导。那么,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教师如何根据线上课程资源的特点对线下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1.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高阶性当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仍停留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低层面,而很少涉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升级,特别是新农科建设需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并适时设置若干新兴课程。对于传统课程如何改造才能适应新农科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兴课程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深入融合?

1.4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效率调查表明,当前教师使用PPT支持的常规教学模式占90%以上;经常使用微视频资源或基于网络综合平台的教学模式的不足1/3;使用基于智慧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的教师不足1/5[5]。移动端、智慧云平台、微课或微视频、视频公开课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客观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及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充分说明信息化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校内的教学综合平台,而对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利用还显得不够。

2 信息技术与新农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2.1依托并发挥不同智能工具和平台的优势综合利用QQ群、微信群等公众平台交流教学问题,实时了解学情,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高效反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和过程监管,强化过程评价;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为学情诊断、综合评价和学业规划提供支撑。通过技术手段对获得的线上教学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和深度挖掘,并从中发现需求和特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运用系统方法,优化组合不同媒体,呈现合适的教学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融合。

2.2注重线下教学环节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检验,形成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问题的思路。”线下教学组织分组讨论、习题答疑、项目实施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积极发言,小组之间相互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课堂活动全面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针对内容较难理解或相互之间衔接紧密的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深化梳理;对于教学重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巩固学习效果,深化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实现“线上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线上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2.3注重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面对当前各类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新农科教学的实际需要筛选有价值课程,消除无效冗余信息,以便于学生学习时的高效利用。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并运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工具从中截取有用的部分进行编辑加工、重组,以适应新农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各种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预习素材、习题、案例、在线课程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素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注重信息化手段与新农科发展所需要的生命科学、工程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拓展新农科课程资源。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xjsyxxhzz.cn/qikandaodu/2021/0510/1594.html



上一篇:信息技术时代下林业管理策略分析
下一篇:探析农业信息化在蔬菜病虫防治技术中的应用实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投稿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编辑部|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版面费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论文发表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