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栏[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收[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投[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征[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刊[06/29]
信息技术与高校文学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网络、手机以及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的普及,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载体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电子媒介阅读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方式。
随着网络、手机以及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的普及,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载体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电子媒介阅读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变化,二者的整合势在必行。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既包括作为汉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也包括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和类似于《现当代中国小说经典与电影改编》等的文学类通识课,这两类课程虽然课程性质、面对的受众群体、教学目的不同,但其作为文学课程的总体特征又有共性,这些课程都关系到文学阅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完全的MOOC化和SPOC模式并不适用于文学类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落脚点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1],这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借此弥合传统文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课堂改革之间的弊端。
一、资源整合与平台构建
在“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多样化,有效整合资源成为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工作。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注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目前采用的是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这是一个“以泛在教学与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网络教学门户、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慕课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平台、教学管理评估、质量工程、移动学习共八大模块,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和教学管理几个层面的需求。通过这一平台以实现海量文学教学资源 (互联网资源+学校资源+个人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需求,真正解决课时压缩、资源海量、阅读媒介多元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当下文学课程学习面临的困境,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资源整合为例,我们依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着重进行了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拓展资源”三个模块的资源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在线下先完成,然后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外学习。课程团队成员充分利用网络下载、购买、自行制作等方式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其中包括作品原典、作家及文本的图片、作品的名家朗诵、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名家讲名篇等,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建立了音频、视频、名家讲坛三个系列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为了方便教学使用和资源共享,该资源已经上传到超星网络平台的资料模块,供学生和教师查阅。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本着实用、简洁、生动等原则,力求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PPT代替板书的做法,不让PPT沦为电子板书,机械地播放教案的相关文字,而是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导语(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提示教学的核心)、作家简介 (插入相关视频、作品图片直观展示)、作品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提供不同的分析角度,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讨论(根据不同的作品设计)、拓展资源(同类作品比较、学术争议等)等板块,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身,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网络拓展资源”主要依托泛雅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强大资源优势来完成,内容涉及国内著名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推荐、相关文学网站链接(中国作家网、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梦远书城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线等)、校内通识课程网站链接、各类文学奖获奖作品推荐(茅盾文学家、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网络拓展资源的推荐增加了课程的教学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学选择。
在上述三个层面资源整合之后构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教学平台,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展教学为一体,内容囊括课程概要、教学PPT、教案、拓展学习(资源推荐网站、精品课程推荐网站、通识课程拓展、作家视频资源、作品诵读音频视频、各类文学奖资源推荐)、互动平台(作业、讨论、通知、考试)等栏目在内的开放性教学系统。该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块支持各种移动终端(苹果和安卓系统),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移动学习,这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后延展性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基于Web Quest的课前探究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撑,也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基于多媒体演示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为实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考核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xjsyxxhzz.cn/qikandaodu/2021/0213/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