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栏[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收[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投[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征[06/29]
-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刊[06/29]
移动互联形势下的音乐院校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 引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命性影响[1],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30-2020年)》[2]也明确指出:“
一 引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命性影响[1],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30-2020年)》[2]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而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广泛应用,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独特新奇的心理感受和应用体验。教师应把握时代变化,紧贴国家信息化教学发展战略和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移动互联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探索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音乐院校面向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有关五种音乐体裁(民歌、舞蹈、器乐、说唱和戏曲)历史渊源、品种、艺术特点以及形态学特征的课程。该课程既重视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也重视学生对各种体裁形式曲目的鉴赏与唱奏,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传承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目前,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师PPT课件和多媒体音像资料等教学资源为载体。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负责设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推动与控制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则配合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配合度以及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协作学习意识不强,甚至个别学生认为课程缺乏持久吸引力。
三 移动互联对课程教学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使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学生们越来越依赖这类电子产品,并不知不觉地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交媒体和游戏中,这不仅消耗掉其大量课外学习与休息时间,还延伸到了高校课堂中,不少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低头族和手机控。本应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选择的移动设备,却因学生无节制的泛滥使用,不仅占用其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师生间的矛盾,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逐渐成为教学的对立面[3]。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主流的移动互联工具,一方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手段,这值得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正如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9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4]中提到的“由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引发的现代移动学习时代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将移动设备作为整个学习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学习不再直接关注应用程序,而是关注连通性和便利性,期望学习体验包含移动友好连接、多设备同步和随时随地访问。随着移动设备的功能日益强大、价格更加实惠以及在许多国家的普及,使得其参与学习体验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探讨如何将移动设备融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构建专属的课程共享开放教学资源,重构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四 移动互联形势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间的信息传递和行为交流基础之上,互动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互动展开的教学资源构建与应用、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反馈都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对教学互动进行改革,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重建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和行为交流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 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从获取信息向融入信息发展,让人们成为信息的一部分,并使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和更易传播。在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应用软件和手机APP被大量开发和广泛应用,这使教育者与学习者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向前发展。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教师队伍可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具有专向性、可移动性、微型化以及多元化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xxjsyxxhzz.cn/qikandaodu/2020/0724/424.html
上一篇: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艺术教育研究
下一篇: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探究